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

温庭筠 温庭筠〔唐代〕

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馆娃宫外,邺城西面,都是杨柳依依。远方柳影辉映征帆,近处柳丝轻拂长堤。
杨柳依依,牵系远游的人思归之心甚切。这思归之心,并非那春草萋萋所引起。

注释
⑴杨柳枝: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杨柳”“柳枝”。七言绝句之一体,四句三平韵。
⑵馆娃宫:春秋时吴国宫名。据《越绝书》载,吴王于研石山置馆娃宫。传说西施至吴,吴王夫差筑此宫以住西施。左思《吴都赋》:“幸乎馆娃之宫。”此宫旧址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南灵岩山上。《吴郡志》:研石山一曰灵岩山,上有吴馆娃宫、琴台等。邺城:三国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曹操曾筑铜雀台在此。
⑶远映征帆:指馆娃宫外之柳,宫南即太湖,故云。近拂堤:指铜雀台之柳。堤,指魏王堤。
⑷“系得”句:写柳丝牵系着公子们迫切的归心。意思是见柳而引起乡愁。系:连结,拴着。王孙:贵族的后裔,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刘安《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杜甫《哀王孙》:“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古时也表示对青年人的敬称,《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此处代指游子。意:《温飞卿诗集笺注》作“思”。
⑸“不关”句:意思是见芳草也会引起思归之情,今见柳枝,同样也产生思归之情,不必与芳草有关。不关:不相关。一作“不同”。芳草:一作“春草”。▲

赏析

  这首词写思妇望着柳条而产生的纷繁思绪。“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首句写柳树所在之地,“馆娃”和“邺城”,都是古时与美女有关的地方,西施曾居于馆娃宫中;邺城有铜雀台,杜牧《赤壁》诗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之句,曹操姬妾歌女,都住在此地。这里用这两个地名,不仅使人想见其树,更想见住在那里的美人。树与人暗自映衬,柳的娇美自在不言中,并含有思妇以美人自况之意。越觉己美,春思愈切,于是举目眺望,所见只是远近垂柳,拂堤映帆。次句写江岸之柳沐浴春风,飘拂多姿,思妇由征帆而想起远去的征人。“馆娃”和“邺城”,一南一北,构成跨度很大的空间,配合着流水征帆、大堤杨柳,构成一幅广阔渺远的离别图。而“馆娃宫外”与“邺城西”、“远映征帆”与“近拂堤”,句中自对,则 又构成一种回旋荡漾的语调,渲染了一种别情依依的气氛。

  “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二句,是思妇由柳条而产生的奇异想象:芳草可以使游子怀乡,柳条虽不是芳草,然而它也像芳草一样碧绿,而且还有袅袅长丝,它足以牵住远游的人儿,使他思归更切。这种意境是很新颖的。但上文既然说杨柳拂堤,枝条无疑是既柔且长,用它来系住游子的心意,又是一种很合理的推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正是为了加强对方对于己方的系念。有这种习俗,又加上柳枝形态在人心理上所唤起的感受,就让人觉得 柳枝似乎真有此神通,能系住归心了。由此在趁势推进一层:“王孙游兮归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作者巧妙地借此说芳草没有能耐,反衬出柳枝神通之广大。

  这首词不仅扣住《杨柳枝》这个词调咏杨柳,而且加以生发,决不沾滞在题上。词中的杨柳,实际上是系住游子归意的女子的化身。词中处处有伊人的倩影,但笔笔都只写杨柳;写杨柳亦只从空际盘旋,传其神韵,这是词写得很成功的地方。▲

创作背景

  温庭筠的《杨柳枝》词描写的是京城长安的杨柳。“杨柳”,多指柳树。每当春天之时,微风吹拂,那万千长条的杨柳枝犹如十三女儿的舞腰一般妩媚动人。于是,《杨柳枝》成为唐代诗人乐于吟咏的题目之一。温庭筠也不例外,写下了八首《杨柳枝》,这首即是其中之一。

温庭筠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或说801、824)年—约866或说870、882年)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常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三闾何在

张榘张榘 〔宋代〕

三闾何在,把离骚细读,几番击节。蓠蕙椒兰纷江渚,较以艾萧终别。清浊同流,醉醒一梦,此恨谁能说。忠魂耿耿,只凭天辨优劣。须信千古湘流,彩丝缠黍,端为英雄设。堪笑儿童浮昌歜,悲愤翻为嬉悦。三叹灵均,竟罹谗网,我独中情切。薰风窗户,榴花知为谁裂。

江城梅花引 其二

刘辰翁刘辰翁 〔宋代〕

相思无处著春寒。傍阑干。湿阑干。似我情怀,处处忆临安。

想见夜深村鼓静,灯晕碧,为傍人,说上元。

是花是雪无意看。雨摧残。雨摧残。探春未还。到春还、似不如闲。

感恨千般、憔悴做花难。不惜与君同一醉,君不见,铜雀台,望老瞒。

和因上人三首

王之道王之道 〔宋代〕

白云飞处是吾家,石眼泠泠水一车。
醉日到来应种竹,梅时过尽好藏茶。
遥怜壶枣初成实,似说占禾半吐花。
已得伽陀微妙句,归欤香火讽啰耶。
赏析 注释

少年游·江南三月听莺天

吴锡麒吴锡麒 〔清代〕

江南三月听莺天,买酒莫论钱。晚笋余花,绿阴青子,春老夕阳前。
欲寻旧梦前溪去,过了柳三眠。桑径人稀,吴蚕才动,寒倚一梯烟。

淡黄柳 赠苏氏柳儿

张炎张炎 〔宋代〕

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

愁蹙眉心斗双叶。

正情切。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

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颂古一百首

释智愚释智愚 〔宋代〕

药贴明明说得亲,不知里面伪和真。
谆谆教诫痴儿女,莫把方书误后人。

地浯溪读中兴碑

王炎王炎 〔宋代〕

日光玉洁元子辞,银钩铁画颜公书。
百金不惮买墨本,摩挲石刻今见之。
猗那清庙久不作,其末变为王黍离。
春秋一经事多贬,鲁颂四篇文无讥。
渔阳鼙鼓入潼华,公卿徒步从六飞。
朔方天子扶九庙,京师父老迎千麾。
紫袍再拜谒道左,上皇万里旋銮舆。
牝鸡鸣晨有悍妇,孽狐嗥夜有老奴。
扶桑杲杲未翳蚀,但歌大业吾何疵。
首章义正语未婉,前辈不辨来者疑。
正须细读史克颂,未用苦说涪翁诗。
许张劲节震金石,李郭壮开如虎貔。
断崖苍石有时泐,诸公万古声烈垂。
天怀倦客有所恨,雨湿江寒催解维。
神州北望三叹息,翰墨是非何议为。
注释 译文

南岐人之瘿

刘元卿刘元卿 〔明代〕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题任少监百马图

梦观法师梦观法师 〔明代〕

敦煌水涸龙驹伏,未央厩前秋草绿。
驴驼负石玉门关,旧苑空馀三十六。
忆昔高皇马百匹,騊駼车府无监牧。
只留太仆掌天闲,不许田驽食民谷。
古来贵良不贵多,须信俭余奢不足。
任监手画百骅骝,五色如云散平陆。
八月风高水草甘,饮啮舒闲肆驰逐。
骓<田骊>黄莫复辩,水叶风花乱人目。
任公生遭太平世,结思驱毫逞神速。
四海无虞百将闲,无乃图形华山麓。
吾闻善相东门京,坐阅群龙眼如烛。
帛家口齿谢家鬃,皎皎那容在空谷。
争如下乘得休安,骨相虽凡好毛肉。
杏花烟外柳阴中,绊络无加饱刍粟。
呜呼此画世已稀,徒有千金未轻鬻。
老矣支郎俊气销,抚卷空歌天马曲。

凤瑞送杨筦勾赴西台御史

丁复丁复 〔元代〕

凤瑞下平世,岂必一树栖。朝鸣江梧东,夕语陇竹西。

伶伦奉轩后,截管相与齐。和音谐钧天,众声次昂低。

黄钟肇大律,四序乃不迷。天地一以准,造物窥先倪。

丹山久寂寥,楚狂歌德衰。宁知仲尼后,百世闻喈喈。

□□千仞姿,翙翙五采仪。群羽相从之,效职各参差。

□□因农劝,钩辀缘客悲。风俗或有间,道路相是非。

□君关西胄,清白振前遗。官居扫一室,蔬茹备晨炊。

□□交蓬堵,扪虱亲布衣。布衣无所言,清时愿有为。

新春刷骢马,况今当远违。挥策长江澨,振辔清渭湄。

载歌周雅篇,复咏召南诗。

© 2023 麓菍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