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注释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创作背景

  盛唐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奏愁。

  前三句极写奏愁。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征增心中纷乱的“奏愁”和“不尽”的“别情”。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如何作结,更见功力。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奏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奏愁”就不足挂齿了,想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

王昌龄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您喜欢

居厚弟和七十四吟再赋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用世文章莫太高,空言讵有补丝毫。
呼来谁遣批黄敕,谪去何须着锦袍。
齿耋自应陪九老,诗低不足列三豪。
仆家梦得无标致,爱说玄都观里桃。

醉花阴 唐六如妒花觅句图

吴湖帆吴湖帆 〔清代〕

纨扇轻遮鸦鬓亸。拾翠寻芳可。春色满墙头,红杏迎人,不向重门锁。

石丈无言危独坐。似妒花呵我。只为牡丹忙,淡扫蛾眉,休把胭脂涴。

偈颂七十八首

释正觉释正觉 〔宋代〕

十五日已前,有口说不得。
十五日已后,无心却自然。
正当十五日,云笼无缝襖,
花笑不萌枝。

雪窦飞雪亭和孙使君

戴表元戴表元 〔宋代〕

匡庐亦有千寻瀑,无此陵虚翠玉台。
身倚老松天上立,眼看飞鸟雪中来。
山神禁肃难投唾,木落魂清得浣埃。
见说下岩堪对望,道人临壑剪蒿莱。

第十六灵云桃花顼

释义青释义青 〔宋代〕

山前桃发故园春,花绽红枝省此身。證据谢君傍著力,笑颜虽展意生瞋。

烟锁绿杨莺啭缓,雨侵石笋倚空邻。金乌放去无消息,木马嘶声过汉秦。

方长公重五饷以江鱼枇杷豆酒

徐渭徐渭 〔明代〕

江鱼银板枇杷金,绿菽家醅一瓮深。方叔特分长命酒,老夫正按小招吟。

且宽牛虎甘人责,莫解蛟龙夺黍心。万絮千花冯巽二,沾泥衔鸟美人簪。

白紵歌舞四时词夏

杨万里杨万里 〔宋代〕

四月以後五月前,麦风槐雨黄梅天。
君王若道嫌五月,六月炎蒸又何说。
水精宫殿冰雪山,芙蕖衣裳菱芡盘。
老农背脊晒欲裂,君王犹道深宫热。

暮春二首 其二

陆游陆游 〔宋代〕

绿叶枝头密,青芜陌上深。江山妨极目,天地入孤吟。

身已双蓬鬓,家惟一素琴。世情君莫说,头痛欲涔涔。

至正壬辰之春余卧病始起遭时多故奔走山谷间

胡翰胡翰 〔明代〕

偶家长山下,遂与世途远。
泉声挂屋角,晓见池水满。
日出生清华,风来送余善。
大化无端倪,宁谓心有眼。
床头遗古书,岁月忽已晚。
玩之不能了,圣哲有忧患。

初伏大雨戏呈无咎四首

邓忠臣邓忠臣 〔宋代〕

大明放朝官避暑,长廊倏倏绝尘土。
汉家宫殿敞千门,紫阁拖云洒甘雨。
雷帡电笑洗蒸郁,荡荡青天滑流乳。
忆昨三年田舍中,六月正服农家苦。
岂望生还直旧庐,得见张晁说新语。
初听钧天骤窃抃,正似声闻躩起舞。
喜乘初凉与晤歌,不忧庭潦垫垣户。
径携斗酒相就醉,更置双鲤充君俎。
© 2023 麓菍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