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梅尧臣 梅尧臣〔宋代〕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风如剪刀般裁剪植被的技术高超,先裁出柳若,又裁出杏桃。
杏桃的花瓣,疏密适中,它们的颜色红若胭脂,艳丽无比。
整日吵闹的即鹂停止了鸣叫,幽静的园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
从事引即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即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
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
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即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
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出大欢喜呀。
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
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
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
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
国家富裕停足,人民安居乐业,才能有闲暇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注释
燕脂:同胭脂。
即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
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开汴(biàn):疏浚汴河。放:停止。
河槽:河床。
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即流:指引来的即河水流。
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
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雎(suí)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停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创作背景

  皇桔四年(1052)二月,在汴京东城送别友人马遵赴任而作,尧臣时在汴京监永济仓。

赏析

  这是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城送别友人之作。运判马察院,指马遵,字仲涂,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当时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六路发运判官,是诗人的好友。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说:“龙图(龙图阁学士,马遵后来曾任此职)马公仲涂家藏蔡忠惠(即蔡襄,字君谟,谧忠惠,北宋大书法家)帖,用金花纸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即梅尧臣,字圣俞,排行第二)马五(即马遵)蔡九(即蔡襄)皇祐壬辰(1052年,即皇祐四年)仲春寒食前一日会饮于普照院,仲涂和墨,圣俞按纸,君谟挥翰,过南都试呈杜公(即杜衍)、欧阳九(即欧阳修)评之,当属在何等。’”所叙时间、人事与此诗相合,故此诗作于1052年(皇祐四年)二月,当时梅尧臣在京城汴京监永济仓。

  梅尧臣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此诗虽写送别,却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开头四句先写送别的时间。这几句化用唐代贺知章《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但却又有发展变化。贺诗单写春柳,此诗重点在写杏桃。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出了柳叶,又裁出杏桃,这是变无情为有情,把没有感情的春风,写成了有情的巧匠,设想新奇而富有诗意。第三句的“圆尖作瓣”承接上句,写杏桃的花瓣,圆瓣指杏,尖瓣指桃。“得疏密”是说它们疏密适中,既不太稀,也不太密。第四句说它们的颜色红若燕脂(即胭脂),艳丽无比,也就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而且染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这几句语调轻快,写出送别时的愉悦心情。朋友相别,使人怅恨,此诗却透出欣喜之情。当时京都地区原本大旱,据《宋史·仁宗纪》记载,1051年(皇祐三年)八月,汴河即已绝流,马遵比时也因此而被困在京城。而到这次送别时,气候已有转机,即将下雨;同时派去引黄河水入汴河的夫役,也已于不久前遣发,汴河即将通航,这令诗人十分欢欣。此刻就是因为马遵即将回到江南去,所以梅尧臣等人在东城为他送别。此诗第五句至十句就是描写此事。《埤雅》:“鹁鸠,灰色无绣顶,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鸿逐妇’是也。”“黄鹂”句诗意即源于此。黄鹂不鸣,鹁鸠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深园静墅声嗷嗷”的“嗷嗷”,就是鹁鸠逐妇的嘈杂喧叫声。“开汴”指疏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这四句是叙事,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下面接着写人们的心情: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诗人于1053年(皇祐五年)所作《淘渠》中有“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即专写汴京整修下水道。“何当”在这里是“合当”之意,表示肯定语气。“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宋代设有都水监,管理河道堤防,原来隶属于三司河渠,1058年(嘉祐三年)始置专监。作者写此诗时,都水尚无专官。诗中的都水御史即指马遵。舠是小船,形如刀。“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早象;水深一篙,则汴河可以通航。友人马遵即可乘着轻舟,顺流直下,日夜兼程,回到江南的住所去。“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京都和吴楚地区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作者在内。“回轻舠”点出题中的“送”字,“轻”字不仅同上文“水一篙”关合,而且还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因为只
  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只有人心情愉快,才会更加感到小舟的轻。这几句如急流行舟,节奏非常轻快,写出了送行者和行者的愉快心情。

  马遵是转运判官,他这次回住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吴楚财赋,由汴河运进京师。此诗第三大段,即由此着笔,写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因为吴楚频受苦旱,连年歉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仍然缓不过气来,所心诗人希望友人在收缴赋税时,不要额外多收,如果加重剥削,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唐代刺史、节度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赋税贡献朝廷,称为“羡余”。“频年苦旱”而仅“一稔”,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勿求羡”不过是不要大肆搜括的委婉说法。当时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许元以聚敛刻薄为能,希图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诗中特别以此嘱咐友人,作为此次的临别赠言,要他对上司许元加以规劝,实际上是讲给许元听的。据《宣城县志》记载,马遵为官清廉,他任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知州离去时,郡僚军民争欲挽留。最后八句又将此意加以申说。出城相送,不惜典袍沽酒,可见对友人情意深重。而计算行程,友人此去必定经过睢阳,杜衍、欧阳修正在那里,所以作者要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于天下的人不无少补。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太傅指杜衍,当时以太子太傅退居南京。大尹指欧阳修,当时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事,汉唐时京师地区行政长官称尹,诗中即沿此例尊称其为“大尹”。他是作者的至友,曾为其《宛陵先生诗集》作序,对作者的诗极为赞赏。“万分岂不益一毛”是反用《孟子·尽心上》“杨子(指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意,意思是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于国家人民多少有点好处。诗中说请杜衍、欧阳修评说,是有深意的:他们二人都是朝廷的重巨,杜衍曾为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欧阳修曾为知制诰,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们会赞同诗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如果转告许元,许元对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结末两句仍承此意,以“国给民苏”相期许。“国给”和“民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没有事端,作地方官的许元和友人马遵,才有闲暇逸致,得以在东园尽情遨游。“东园”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许元所筑,梅尧臣有《真州东园》诗。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其中有“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语,与此诗之意相同。诗以东园作结,既能唤起友人的美好回忆,又从正面作了奖劝,表达了对友人的股切期望之情。

  此诗通篇都以国计民生为意,而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一韵到底,情调轻快,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您喜欢

比阅藏经偶成短偈仍寄同志者

程俱程俱 〔宋代〕

君看故教定何缘,岂为多闻与福田。念念会融归自已,言言当处便忘筌。

无钱空数他人宝,遮眼那令兕革穿。鸟度虚空风过穴,不妨开卷亦安禅。

读金陵俞仲髦荔枝辞戏作五十四韵

宋珏宋珏 〔明代〕

俞公晚好事,垂涎及荔支。
愿贬枫亭驿,甘作驿丞卑。
忘意荔熟日,端坐饱啖之。
事有谬不然,倾耳听我词。
枫亭闽孔道,迎送无停时。
漳泉贵宦多,暑行喜夜驰。
东迎接不及,南送已嫌迟。
炎天夫马缺,每被豪奴笞。
此亦丞常分,受辱其所宜。
及至荔支熟,苦情公不知。
驿庭只四树,树老半枯枝。
每岁贡上官,皆派丞往赍。
岁有熟不熟,上官循旧规。
十万献抚按,百万分三司。
四郡大乡官,例亦有馈遗。
张家赊数担,李家复那移。
封缄青笼内,渡江敢辞危。
伺候烈日中,暍死敢言疲。
门吏急使用,乃得进丹墀。
不然香气变,色味复差池。
小则受棰楚,大则冠袍褫。
上官幸色喜,归见妻孥悲。
张三昨索价,李四又忙追。
门前递骂呼,簪珥典偿伊。
衣衫准子钱,反言伊受亏。
妻孥交口詈,驿丞两耳垂。
荔支有此苦,谁说甜如饴。
公思啖尤物,一事颇燥脾。
莆多荔支园,园丁旧为。
五月六月交,朱实已累累。
贩子未采摘,园丁不暂离。
中搭四柱楼,夜以防偷儿。
园丁卧楼中,两手如悬捶。
珊瑚为我幄,碧玉为我帷。
园林悄无人,惟有凉月窥。
伸手即可摘,摘食复奚疑。
口吮荔支汁,指剥荔支皮。
皮核卸楼下,堆积如城陴。
饱即扪腹卧,恬若陈希夷。
既不费银钱,又无人把持。
清福如此享,神仙亦妒其。
家家亦有园,宋香品最奇。
崔亭与鬯山,霞墩及东陂。
陈紫比毛嫱,江绿匹西施。
年年皆遍尝,题咏壁淋漓。
自署荔仙人,不羡加太师。
无端客钟陵,十载滞归期。
荔熟必入梦,醒来空嗟咨。
无罪坐自囚,无官反自羁。
言梅宁止渴,说饼岂疗饥。
清福不得享,作计无乃痴。
昨为人写生,费墨及胭脂。
今复弄纸笔,挥汗作此诗。
诗以嘲俞公,因之以自嗤。

桂隐纪咏·殊胜轩

张镃张镃 〔宋代〕

杜老诗中佛,能言竹有香。
欲知殊胜处,说著早清凉。

近乏笔托二张求之于市殊不堪也作长句以资一笑

赵蕃赵蕃 〔宋代〕

诗老作诗穷欲死,序诗乃得欧阳氏。序言人穷诗乃工,此语不疑如信史。

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镵,故遣饥寒被其体。

嗟我少小不解事,失身偶落翰墨里。年来百念已灰灭,只有宿心犹在此。

后来不作诸老亡,冥行恐堕涧谷底。虽云黄卷可尚友,糟粕讵能臻妙理。

率然有作每自厌,一纸真成再三毁。庶几穮蓘望丰年,亦学乘流到涯涘。

那知事乃有大缪,艺未及成穷已至。皆言诗工固可俟,穷为先兆自应尔。

坐兹不复置追悔,志在温饱诚足鄙。玄泓管楮日相从,固异小人甘若醴。

朅来中书忽告老,一朝左右手俱废。嘲风咏月不耐閒,按图姑听求诸市。

我诗纵不称犀象,苇管鸡毛那惯使。纷纷著墨与水浮,势如丝乱安得治。

戏题满几辄大笑,翻忆儿诗污窗纸。操舟无长病河纡,我诗固说当罪己。

又闻工欲善乃事,未有不先资利器。作笺搜乞累朋友,往往犹吾叹崔子。

锦囊藤箧世不乏,鼠齧虫攻谁料理。那知我辈有百艰,此事且然他可比。

别伦右溪诸君乡回夜泊大观桥有感 其三

王渐逵王渐逵 〔明代〕

侨居城馆复一月,楼阁虽幽风不浓。何似孤蓬洲渚外,通宵凉吹亨无穷。

偈颂一百零二首

释慧远释慧远 〔宋代〕

如来不说无余说,迦叶无闻无异闻。
体得无闻无说说,玉石难分亦自分。
国恩佛恩总报,人王法王道存。
仰祝圣明逾日月,更祈睿筭等乾坤。

哀吕东莱

巩丰巩丰 〔宋代〕

呜呼吕夫子,天姿素颙昂。
文献绍家学,刻意稽虞唐。
看书如月,洞照所未详。
云雾养豹质,彝尊瑑龙章。
椎锋裹头岁,蹑足游四方。
取友凌晨楚越,笃志日自强。
著眼嚣尘上,口不挂否藏。
坚车遵大路,双辔多王良。
笔阵万人敌,严严亚夫营。
既壮道愈焯,维斗揭太常。
朝路阅时变,有意夫明昌。
呜呼命非耶,一病俄殂丧。
百年能几见,痛在予衷肠。
恭惟经济学,日就而月将。
便便五经笥,笑视古锦囊。
订史参理乱,一一堪施行。
圣伏道绝塞,繄我为发明。
无心著师说,独逊时辈声。
盘礴九云梦,胸次莫与京。
炉烟对姬孔,脱落翰墨场。
耳目所纂辑,如春之发生。
退然避时誉,敛衽不肯当。
居忧寄萧寺,举俗载其名。
户外履常满,摄齐愿升堂。
树阴敷昼户,静对书一床。
是中亦何有,乃独不可量。
吾则不尔拒,岁寒永相望。
嗟丰幼甚愚,圣读初滥觞。
先生与之进,闻见昔未尝。
抠衣莫我旧,岁签今几更。
山林有陈迹,尚想曳杖声。
精衷无渝泐,气序有翕张。
俯仰十数载,淹留竟奚成。
群趋竞场屋,意气无激扬。
荏苒去函丈,有愧弟子行。
册府罗鹭羽,寻拜尚收郎。
明堂资众木,待公举修梁。
丰时游庠序,门墙迩康庄。
偕我二三子,振袂时骞翔。
黄尘乌帽底,自觉神观清。
每伺趋局暇,进揖班马香。
先生为酬酢,讲贯忘暄凉。
于时萃英髦,王路均且平。
苏醒忧国病,斟酌鉴古情。
门外有过辙,颇怪来往并。
再岁感末疾,长江理归航。
江滨多送客,飞盖惊凫鶬。
走实厌众味,食鱼必河鲂。
岂其嗜野蔌,而置稌与秔。
敬愿持此心,不厌道阻长。
及归供洒扫,药饵常待旁。
庶几秉一炬,上接星宿芒。
师门谢宾客,童穉亦叹惊。
唯有旧学徒,尚俾承余光。
神闲造冲邈,气定绝慨慷。
啸傲羲皇上,税驾无何乡。
今岁二月中,丰入须女城。
床下拜庞老,城隅有幽坊。
维时春气和,天宇新霁晴。
先生呼我俱,缓步临前楹。
露菊擢翠羽,风篁韵繁筝。
昼坐欣至夕,话尽一再更。
诲言皆砭石,易知复难忘。
委曲到肝鬲,如啜黄昏汤。
出门九徘徊,三复心遑遑。
提撕不予弃,感切涕泗横。
先世有遗书,故墟有山房。
尚冀疾有间,挈领提其纲。
敢以学为嬉,坐使素业荒。
誓当服明训,为衣不为裳。
笔著将脱稿,后生有宪章。
家传人诵之,岂但师张程。
研精固有造,栖迟讵无成。
呜呼寝门恸,兹祸谁使令。
天高不可诉,仰视空茫茫。
枯琴在东壁,遗履陈西厢。
未续千古泪,桂魄三阙盈。
慨昔身健日,浮言多谤作。
黄钟自疏越,郑卫徒铮铮。
事定盖棺了,玄黄閟青箱。
堂堂那复见,薄奠摅寸诚。
斯文倘有继,师道其张皇。

次韵董伯和镫夕有感二首

陈著陈著 〔宋代〕

数枝镫火古祠门,妆点山中一哄春。
俚语为求蚕麦福,队游多是布荆人。
强随戏鼓看狂舞,忍听嘶鼙入小颦。
见说九街罗绮地,传呼禁夜令方新。

偈颂九首

释玿释玿 〔宋代〕

垦土诛茆作佛宫,栽田博饭与君同。
梦中十载因缘尽,又拄乌藤过别峰。
临岐一句如何说,此去平分江上月。
千里同风事宛然,云山虽别何曾别。
别不别,鹭鸶飞入寒江雪。
与麽文彩,甚生标格。
直下承当,迥超言默。

和陈莹中了斋自警六绝

杨时杨时 〔宋代〕

行藏须信执中难,时措应容道屡迁。
一目全牛无肯綮,騞然投刃用方安。
© 2023 麓菍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