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西楼月下当时见

晏几道 晏几道〔宋代〕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歌罢还颦。恨隔炉烟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记得那年月夜,在西楼相会。你偷偷地抹去脸上的泪水。唱罢了歌儿,还皱着双眉。只恨香炉烟袅袅,你的容貌未看仔细。
别来光阴逝如水,楼外的柳丝,几次生绿。在尘世中奔波,我已很累。唯有你的娇容,时时在萦绕脑际。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西楼,乃当时听歌见人之地,宋人词中多以“西楼”“西厢”“西窗”为名。
泪粉偷匀:暗自擦干泪水,重把粉搽匀。
还颦(pín):却皱着眉。还,却。颦,皱眉。
青春:春天。
倦客红尘:厌倦了客居,指奔走在外。▲

创作背景

  晏几道在熙宁二年(1069年)守制结束后,结识了一个歌女。后因晏几道被朝廷委派去长安当一小吏,两人不久就分别了。任满后,他一度回到汴京,却已无法找到这位歌女。词人后来回忆当年同歌女在西楼相遇的情景,写下了该词。

赏析

  上阕追叙当时情景,尤能以寥寥数字传出歌女神情,栩栩生动。首句点时点地并点事。二、三两句写歌女神情,泪水冲洗着脸上的敷粉,而之所以“偷匀”者,怕席上诸人看出泪痕之故,仅此一句,已写出了歌妓那强颜欢笑以助人取乐的可怜处境。然而,尽管强颜欢笑,终于掩不住内心的辛酸,待得一曲歌罢,就更止不住愁情外露,这便是所谓“歌罢还颦”。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月下所见的这位歌女,既有喜爱之情,更多同情之心,缘此之故,就更想看得真切一点,可惜隔席而坐,缕缕炉烟遮挡了视线,以至于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记得一个朦胧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歌妓命运的同情是一贯的,如其《玉楼春》词云:“清歌学得秦娥似,金屋瑶台知姓字。可怜春恨一生心,长带粉痕双袖泪。从来懒话低眉事,今日新声谁会意。坐中应有赏音人,试问回肠曾断未?”看来作者每每就是那“坐中”“赏音人”,亦每每为她们的不幸而感怀伤神,这不难理解,因为作者自己就是一个“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的“痴人”。

  下片写别后相忆,亦抒发自家身世之感。当时月下相见,犹恨未能看得真切,不意此后再也无缘相见,恍惚之间,竟是数年。这里,用了“几换青春”四字,意义双关,表面是说已过春光几度,暗里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喟,字里行间,继续流露出对歌妓命运的关怀。接下自抒厌倦尘世之感,因有“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颇引这“一春弹泪说凄凉”者为同调,那么,“长记楼中粉泪人”,就多少是由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缘故了。▲

晏几道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猜您喜欢

王可交升仙台四首

黄庚黄庚 〔元代〕

异人锺秀气,草木亦精神。
见说为渔父,谁知悟道真。
仙家多胜景,世路有迷津。
安得骑黄鹤,相随入昊闵。

数日不出门偶赋

陆游陆游 〔宋代〕

十二年来一日同,饭蔬略似诵经翁。
居家不拟依邻富,报国惟思祝岁丰。
冰涧乍通寒溜碧,兰丛新放露芽红。
闲门万化俱观尽,那用瞿昙更说空。

观春

詹初詹初 〔宋代〕

万木春来花满枝,忽来忽去迭无时。
此中还有此中意,说向傍人人不知。

偈颂四十一首

释普宁释普宁 〔宋代〕

腊月八夜眼见鬼,便开大口说道理。
若向衲僧门下过,烂槌一顿无疑矣。

梅花七绝

陈师道陈师道 〔宋代〕

数点深藏碧玉枝,翠峰十二拥瑶姬。
凭君说与凡桃李,彻骨清寒不解肥。

送韩永锡归阙

杨亿杨亿 〔宋代〕

缙云六载掌关征,学得陽冰小篆成。
逋客几人曾认面,仙山到处便题名。
桑郊又是乘轺去,铃阁虚烦解榻迎。
旧读春秋究微旨,何须苦说不知兵。

虞美人 别鲁道源

何景福何景福 〔元代〕

三年奔走荒山道。喜说苕溪好。苕溪秋水漫悠悠。

载将离恨上杭州。干戈未已身如寄。安乐知何处。

青溪溪上钓鱼矶。纵使无鱼,还有蟹螯肥。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

晁公溯晁公溯 〔宋代〕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闍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次韵黔阳王令诗五绝句

项安世项安世 〔宋代〕

见说吟哦三十载,从来此事一生功。
劝君莫用雕镌得,只恐今人晚更穷。

石楼山见月(一作宿青山石楼)

李益李益 〔唐代〕

紫塞连年戍,黄砂碛路穷。故人今夜宿,见月石楼中。
© 2023 麓菍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